2020年,我國銅消費量已逼近1450萬噸,全球占比約為60%。全球銅礦資源儲量豐富,資源開發主要集中在智利、秘魯、墨西哥等發展中國家,而這些國家資源民族主義盛行,將可能影響全球供應總量和我國海外權益資源資產安全。
我國銅產業鏈非常脆弱,其中礦產端原料供應嚴重短缺,對外依存度持續多年超過70%!目前,我國的銅資源面臨巨大的缺口,嚴重影響到我國的經濟安全,為何我國銅資源的需求缺口巨大?日后該如何解決這個問題?
一、中國的銅資源情況
銅作為常用的有色金屬材料,已被廣泛應用于電力電子、機械制造、交通運輸、建筑和國防工業等領域。全球最大大宗商品交易商之一托克集團警告稱,全球銅庫存已降至危險的極低水平:可能只夠全球消費2.7天。有機構預測,十年之內,世界可能面臨對全球經濟至關重要的金屬——銅的大規模短缺!
1、我國銅的儲量
事實上,中國的銅資源儲量并不極度匱乏。據美國地質調查局公布的數據,2020年全球銅資源儲量8.7億噸,而我國銅礦儲量為3494.79萬噸(據2022年中國礦產資源報告),占全球總儲量的4%,位列全世界第六位,雖然排名靠前,但和前幾名的差距還是挺大的。
然而,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騰飛,國內市場對銅材料的需求不斷增長。自2005年起,中國已至少連續18年成為全球最大的精煉銅生產國和最大的銅消費國。
在精煉銅方面,從電力傳輸到電子元器件制造,從能源工業到海洋工業的各種銅質管道,從汽車、火車到船舶、飛機,從傳統工業的關鍵部件到高科技領域的廣泛應用,精煉銅器件出現在我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根據《中國銅冶煉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到2020年,中國在建筑、汽車和家電等,消費了全世界54%的精煉銅產品。
雖然我國的銅儲量不算少,但卻無法滿足如此大的需求量。根據海關總署數據,2020年中國進口銅金屬量為544萬噸,對外依存度由2010年的58.31%增長至2020年的 76.41%。
如此高的對外依存度,嚴重威脅了我國的銅礦資源的供應安全。2016年中國地質調查局編撰的《中國地質調查百項成果》中,銅礦位列我國大宗急缺礦種之一。
2、規模小、品位低、成本高
在中國,銅礦資源在空間位置相對集中。主要分布在西藏(占中國銅礦總量22%,同后)、云南(11%)、江西(17%)和內蒙古(16%)等地。
雖然西藏才是我國銅儲量最多的地方,但開采條件惡劣,近幾年才開始開發。當前,云南、安徽等地分布著具有穩定銅產量的企業,采用露天開采的礦山占比總數的55%左右。但是受礦山地質復雜程度、穩定程度以及開采規模和方式的影響,我國銅礦資源開采難度高、開發率低,導致只有25%左右的礦山具備一定的盈利能力。
這首先是因為,中國目前已發現的銅礦資源,具有分布相對集中,但規模較小的特點。中國已發現的銅礦床中,大型、中型和小型礦床分別占比2.7%、8.9%、88.4%。而超千萬噸級的超大型銅礦在我國僅有兩個——西藏阿里的多龍礦集區和拉薩的驅龍銅礦,雖然儲量大,但這些銅礦的品位并不算高。
所謂的礦床,是指在地殼運動中受到地質作用、巖漿富集、接觸交代、熱液、升華、沉積等作用而形成的含有部分礦物資源且能夠被開發利用的綜合地質體。
其次,我國銅礦床品位多數偏低。銅礦品位是指銅礦中銅金屬的質量分數,如果銅礦品位越高,其煉制過程中的雜質越少,冶煉銅金屬的產量也就越高,該銅礦床也就越具有開采價值。
當前中國萬噸及以上的18個銅礦礦山中,平均品位為0.75%,最高品位為2.3%。其中,品位超過1%的僅有3個礦山,有8個礦床的品位低于世界礦山平均品位(0.6%-0.8%)。
除此之外,中國銅礦資源的組成還十分復雜,大多為伴生礦,即一個礦床同時含有多種礦物元素成分。不同類型銅礦含有不同的伴生元素,常見的有銅-鎳、銅-鐵、銅-鉛-鋅等組合。
規模小、品位低的特點制約了我國銅礦的產能,我國年產量超過10萬噸/年的銅礦床僅有江西德興銅礦。除此之外,產能超過5萬噸/年也只有5個左右,相比之下,全球最大的銅礦埃斯孔迪達(Escondida)年產銅超過100萬噸。
最后,中國萬噸級銅礦山采選成本較國外要高,完全成本平均在33000-35000元/噸,并且社會責任大、歷史包袱較重。
這些萬噸級銅礦山多數為隸屬各大有色金屬集團(自有冶煉廠),面對中國銅需求量的逐年增加,自給率不斷下降的局面,目前均處于滿負荷生產狀態。
此外,我國大量的銅礦產于青藏高原,西藏平均海拔高且冬季嚴寒,基礎設施有限,并且工業用水缺乏,這些都對礦山的運營構成了極大挑戰。
當然,自然條件的艱苦并不是不可戰勝。事實上,在銅產量最大的智利,有非常多的大礦山平均海拔高于4000米,但這些礦山產出的礦石本身品位高、質量好,依然具有經濟價值。
所以在西藏地區,更高品位的銅礦才能具有開發的經濟價值。比如甲瑪銅礦,品位尚可,而且副產黃金,但工業用水的匱乏是制約高原采礦的瓶頸。
二、我國頻繁投資海外銅礦
“雙碳”背景下,能源結構轉換推動電力系統發展,以光伏、風電等為代表的清潔能源產業和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為銅帶來新的增量需求,預計2035年前我國銅資源消費將保持增長態勢,2035—2050年需求將持續維持高位,但在國內資源基礎薄弱和供應能力受限的情況下,銅資源供應仍將主要依靠國外。
2022年4月,阿富汗塔利班臨時政府礦產部宣布,中國企業(中冶集團與江西銅業聯合)將繼續在當地經營艾娜克銅礦。事實上,我國早在2007年就與阿富汗方面確定了合作項目,但在紛繁的國際阻撓下遲遲沒有開工。其實阿富汗的礦產資源十分豐富,就是得不到開發。
如今,我國在海外的銅礦投資項目還包括秘魯Las Bambas(五礦集團)、剛果Kinsevere(五礦集團)、剛果(金)Kamoa-Kakula(紫金礦業)以及厄瓜多爾米拉多銅礦(銅陵有色集團)等。中國對銅礦的需求量很大,在境外投資的這些銅礦對制衡國際銅礦壟斷有很重要的意義。
我國礦企之所頻頻投資海外,除了海外礦業能為這些企業帶來新的應收增長點外,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因為中國缺少銅礦資源,而這些投資能夠增強我國銅資源的戰略保障能力。
三、智利、秘魯等少數國家掌控全球大多數銅資源
全球銅礦資源豐富,分布廣泛,是全球地質勘查投資的熱點礦種之一。
雖然全球礦山銅產量總體保持增長態勢,但是隨著勘查投入的增加與技術創新,不斷地有新的銅礦資源被發現,使得全球銅礦資源“越采越多”。
據美國地質調查局統計,2021年底全球銅資源儲量為8.8億噸(金屬),較2020年增長1.1%,較2011年增長27.5%(圖1)。全球銅礦資源主要分布于智利、澳大利亞、秘魯、俄羅斯、墨西哥等國家,2021年這五個國家銅資源儲量合計約4.85億噸,占全球總儲量的55.1%。其中,智利、秘魯是全球銅資源大國,2021年兩國的銅資源全球占比分別為22.7%、8.8%(圖2)。
全球形成智利、秘魯等國主導采礦和中國主導冶煉的生產格局。
據《世界金屬統計》數據,2021年全球礦山銅總產量為2134.7萬噸,較2020年增長3.5%。美洲是全球礦山銅生產的核心區,2021年產量為1116.8萬噸,占全球總產量的52.3%,其中智利、秘魯是驅動美洲穩產的主要力量,2021年兩國的產量分別為562.5萬噸、229.9萬噸,分別占全球總產量的26.4%、10.8%。
隨著我國礦山銅產量的增加,2021年亞洲的礦山銅產量達到465.3萬噸,約占全球總產量的21.8%。其中,我國產量為174.1萬噸,占全球總產量的8.2%。此外,全球其他礦山銅產量大國還包括俄羅斯、剛果(金)、贊比亞、美國、哈薩克斯坦等國家,這些國家2021年的礦山銅產量與2020年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從未來趨勢看,隨著新建、擴建產能的陸續釋放,非洲礦山銅產量還將保持增長態勢,但是改變不了美洲作為全球最大銅精礦生產基地的格局。
目前,全球有近50個國家和地區生產精煉銅,但是精煉銅生產屬于高耗能產業,發達國家和地區對銅冶煉項目一般不鼓勵發展,而是提倡進口消費。例如歐洲,精煉銅生產規?;痉€定在370萬~390萬噸,只有發展中國家為了滿足自身發展或配合其他產業發展等方面的需要才不斷擴張精煉銅產量規模。
我國是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2021年我國精煉銅產量為1048.8萬噸,較2020年增長4.7%,占全球總產量的42.7%,是全球銅精礦消費增長的主要貢獻國。由于我國精煉產能仍處于擴張期,精煉銅產量仍將會保持在較高水平,因此亞洲地區精煉銅產量居全球之首的地位不僅不會改變,而且在全球的占比還將繼續增加。
四、廢銅將發揮更大作用
研究機構伍德麥肯茲(Wood Mackenzie)的一份新報告中估計,未來10年全球需要970萬噸新的銅供應,以達到《巴黎氣候協定》規定的目標。但這些提供供應的潛在礦山項目現在要么沒有吸引到足夠的投資,要么沒有得到董事會批準,或者沒有獲得必要的政府和環境許可。
在伍德麥肯茲的加速能源轉型情景(即1.5?C情景)下,廢銅在幫助滿足未來需求方面發揮著更大的作用,但它不會解決總體供應挑戰。
伍德麥肯茲首席分析師Bhavya Laul表示,銅已經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循環經濟,超過三分之一的消費來自二次回收。該公司估計,到2050年,這一比例可能會上升到45%,隨著回收率的提高,這一貢獻可能會更大。
伍德麥肯茲估計,未來20年的低碳銅需求相當于當前市場規模的60%。電動汽車的需求占該需求的55%,這是銅需求增長的最大單一行業。
根據伍德麥肯茲的加速能源轉型設想,到2040年,海上風電部門將增長7倍,風力發電每年將增加100萬噸銅。太陽能發電也將推動銅需求的增長,在凈零路徑下,未來20年預計每年額外消耗110萬噸銅。
“未來十年,能源轉型將繼續取得巨大進展。然而,伍德麥肯茲的模型得出結論,對銅的需求規模和速度是電氣化的關鍵推動力,這是一個挑戰。
皮肯斯總結道:“此外,銅并不是這場競賽的唯一參與者。如果我們要有機會將全球變暖控制在1.5°C,就需要對關鍵礦物和金屬采取協調一致的投資政策?!?/p>
來源:礦材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聯系方式:services@kjzj.com